涟漪行动
“涟漪行动”是腾讯基金会于2024 年下半年启动的创新性资助项目,该项目致力于从研究、创新资助及技术能力三大板块培育和引导深度捐赠。
今年年初,中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提交了《科艺启航·双一流学生社团公演》的项目申请,通过层层评选,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涟漪行动”试点资格的三所高校基金会之一。
在近日举行的“涟漪行动高校场景创新资助赋能工作坊”中,中国科大教育基金会基金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欣依分享项目经验:以“科技赋能艺术,人文滋养创新”为理念,通过学生公益演出的形式链接校友和社会资源。
2025年5月9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支持、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主办、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协办的“涟漪行动高校场景创新资助赋能工作坊”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峥嵘出席活动并致辞,腾讯基金会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共12所高校基金会负责人,香港大学前协理副校长(发展及校友事务)徐咏璇应邀出席,共同围绕高校公益场景下的创新资助模式展开深度对话,共探校友捐赠与公益价值共振的新可能。

多方共话:以创新培育公益生态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峥嵘致欢迎辞。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发展情况和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并表示“涟漪行动”是腾讯基金会启动的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资助项目,该项目聚焦研究、创新资助以及技术能力这三大板块,致力于培育和引导深度捐赠。高校基金会需要探讨如何与社会支持力量更好对接资源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传承学校文化精神,涟漪行动恰好为双方合作搭建了这样一个沟通桥梁。期望在未来,学校能与像腾讯基金会这样的社会组织携手构建多方协同体系,与各方拓展合作。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在致辞中强调,高校校友群体具有天然的社交网络与回馈母校的意愿,是公益捐赠的重要力量。腾讯基金会希望以首批三所合作高校为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公益新模式,通过“产品思维”与“用户思维”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捐赠产品,激发校友参与热情。

随后,腾讯基金会项目团队详细阐述了“涟漪行动”的核心理念与进展。项目总监王艳君指出,涟漪行动包含行业研究、为捐赠人提供有趣有用内容、创新资助与伙伴共创三个部分,旨在实现从关注项目交付到注重为用户长期创造价值的转变。在高校场景中,中等额度捐赠人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校友,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数量占比较少,但捐赠贡献较大。涟漪行动后续将围绕捐赠人,以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为参考,设计更多能够创造知识、参与体验等具备意义、价值的产品,探索高校公益发展新路径,在加强与高校合作的同时推动公益项目不断创新。

项目经理陈芳补充,首批合作高校基于公益文化基础、团队能力、探索意愿等维度遴选而出,未来将沉淀经验,梳理出“可参与、有意义、有意思”的筹款产品的路径范式,吸引更多校友加入公益行列。
经验共享:国内外案例激发创新灵感
在知识分享环节,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杨维东分析了海外高校公益筹资案例。他指出,国内高校基金会面临公开募捐渠道有限、年轻校友参与度不足等挑战,而“涟漪行动”通过轻量化、高互动性的设计,有望在校园场景中引发公益共振。

香港大学前协理副校长(发展及校友事务)徐咏璇则分享了港大“砖·故事·墙”等经典筹款项目,她强调“长期价值创造”与“情感联结”的重要性,提出筹款不仅是关注款项,更是要筹得校友的”情、义、缘“。一个筹款是否能成功,更重要是过程中将心比心,由己及人,将每个力所能及的小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营造好氛围以调动校友参与积极性;关注大额捐赠的同时,也要看见普通校友成长的可能性,做到校友均有机会尽其所能参与学校共建。同时她认为,“涟漪行动”突破传统筹资模式,以产品化思维链接多方资源,为高校公益提供了全新视角。

项目实战:三校试点探索高校公益新场景
下午的“项目呈现与点评”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分别展示创新案例:
中国科大《科艺启航·双一流学生社团公演项目》以“科技赋能艺术,人文滋养创新”为理念,通过学生公益演出链接校友和社会资源。

深大《椅路有你·1983小屋焕新》以座椅冠名与校友之家建设双线发力,强化捐赠情感纽带。

浙大《书间印迹·藏书票众筹》则以校庆定制藏书票为纽带,通过“自主创作+盲盒”双轨模式突破线下募捐限制。

星空夜话:多元视角测评debug
晚间“星空绘谈”环节,除高校观察员测评团以外,各高校特邀部分在地校友参与活动化身高校筹资产品测评官,真实从校友需求、参与意愿、可持续性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为项目落地注入多元视角。
来自深圳大学的校友点评到:深大椅路有你项目中的演艺中心是每位深大学子的青春回忆,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个公益捐赠,留下一个自己与母校有意义的痕迹。

数据印证:高满意度背后的公益共鸣
根据活动后调研数据,参与者对工作坊整体满意度高达91.7%(评分10分),所有环节均获高度评价,多位参与者表示“专家报告信息量大、启发深远”“项目设计思路具有实操价值”。
大家纷纷留言提到:
“从捐赠人视角重新审视项目,学会了如何用‘产品思维’打造有趣又有意义的筹款活动。”
“港大案例和国内高校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方向,尤其是年轻化、互动化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未来能扩大合作范围,让更多高校加入‘涟漪’,共同推动高校公益生态进化。”
涟漪致远:以创新激发善意长流
本次工作坊不仅是高校公益场景的一次赋能创新,更是“涟漪行动”在高校场景中从理念到落地的关键跨越。通过链接高校网络、社会力量与校友参与,探索出一条高校场景适用的“产品化、轻量化、可持续”的公益路径。未来,腾讯基金会将持续赋能高校伙伴,不断沉淀案例经验,推动高校筹款模式持续优化创新,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激荡出更深远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