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 > 正文

朱彤:粒子物理让我触摸宇宙

朱彤来自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是2022年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她善于捕捉科学世界的动人之处,在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中寻找灵感,在良师益友的相识帮助下渐渐走出探索迷茫的时刻,收获友谊也收获成长


郭沫若奖学金

“郭奖”全称“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项。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奖学金、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

“粒子物理,让我和世界有了更深的连接”

在浩渺的宇宙之内,地球只是一颗微尘,“我总觉得每一个人类个体都需要消弥一些与生俱来的孤立感”,朱彤笑着和我们说,“粒子物理好像就给了我这样的一种方式,把我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我的第一段科研经历和暗物质相关,去尝试思考这样大的议题让我有仿佛直接触摸到宇宙的奇妙感觉。”在一场科普讲座上,朱彤见到了一张描述宇宙组成的饼状图,常规物质所占的比重小于5%,剩下的绝大部分,是人类未可知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暗物质是什么?”在“悟空号”科大课题组,她开始了对暗物质的探索。

1922年,天文学家卡普坦通过星体系统运动,间接推断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不可见物质;后来的许多天体研究都支持了这种说法。在看不见的空间,有某种物质起着重大作用,人们就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感觉到的物质,称为“暗物质”。

“悟空号”实验是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实验,探测卫星在距离地面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收集高能宇宙线信号。如果暗物质粒子在特定能区与常规物质(比如高能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悟空号”就可能在某个能量区间探测到常规粒子的通量异常。


“在DAMPE的经历是我初涉科研的起点,我在这里积累了理论知识、学习到了各种科研技能,也知道了每个庞大的议题如何成为工作者们的每日生活。” 她说在DAMPE参与科研让她对粒子物理学科有了更为广泛且深入的了解,这让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

“我对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谜题比较感兴趣,比如说暗物质,也比如说我未来会探索的中微子物理。”朱彤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中微子,一种几乎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在我们说话的每一秒,百万亿个中微子正在穿过我们的身体”,它大量地与我们共存、却又如此神秘,“我们想知道它的各种性质,它可能指向一些新的物理。”

细心的朱彤善于捕捉科研中的乐趣和令人动容的美好。理论课程,顺着老师的思路学四大力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体系时,会让她瞬间觉得“物理真是太优雅了”;参与实验,当真切地看见观测结果时,她觉得“切切实实通过实验触摸到了真实的现象”。

一次,朱彤在严济慈班做科研报告,讲完之后数日台下一位老师突然联系上她,向她传达凝聚态物理视角的相关科学灵感,给了她一些交叉学科的科研建议。朱彤说,“这种科学上的交流与共鸣让人动容”,一路走来都有不同的人与她思维碰撞:每次感觉走到瓶颈,都会有人帮助她冲破限制、继续走下去。

朱彤与赵政国院士

朱彤曾参加国际交流,和身处遥远国度的研究者讨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却对同样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她说,“似乎物理让我和世界有了更深的连接”。

“我们可以有探索、尝试的阶段存在”

“那是一个没有作品的尴尬阶段。”大二的朱彤经历过一段迷茫时期,“身边同学都那么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科研方向,自己似乎也需要一个’命定的热爱’,但没有,我清楚地知道我没有什么’非走不可的道路’。”压力和焦虑让她不知所措、陷入自我怀疑。“怎么回事呢?是因为自己无趣吗?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吗?”

“回头想来当时处在一个有无数种选择的分岔口,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有踏上任何道路的自由,但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处在那个节点还是免不了惶恐。”朱彤当时选择先走出一步做点尝试,同时尽量多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朱彤与黄光顺教授

所谓“尽量多听不同的声音”是指让老师、同学们都参与到她们的科研方向选择里:听老师的故事、老师的老师的故事;听不同在学校读研的师兄师姐们的快乐和烦恼……朱彤说,陷入困境时,她常会找黄光顺老师讨论,“很多我觉得很严重的事情在老师那里其实都是小事,他总和我说’不用担心,慢慢来就好’”。

在这个阶段,朱彤也与后来的挚友陈俞茜相识,她们同一年级同一学院,偶然发现对方也也和自己共享着相似的困境。坐在中区理化楼的长楼梯上,她们促膝长谈,发现彼此有类似的经历、共同的感受、也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那晚我们突然意识到’还未找到道路’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她们成为了奋斗伙伴,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两个人一起立下目标:“把每一天的生活过好,就按我们自己的节奏探索自己的方向”。

短暂的人生迷雾似乎在这种惺惺相惜、相互鼓励中逐渐消散,不到一年,两个女孩都确定了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这段经历,对朱彤和陈俞茜来说,都弥足珍贵。朱彤这样总结这段迷茫探索的时期:“生活其实很难像名人自传那样,在早年就幸运地能找到坚持一辈子的道路。我们应该允许探索、尝试的阶段存在,迷茫期或长或短,但一点点往前走,路可能就在前面。”

“与人交流也是重要生活组成。”

朱彤从小就开朗外向,来到中国科大后,她也拥有了很多朋友。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对她来说都很重要。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课中,她接触到和情绪、人格形成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完成作业“为两位同学做情绪画像”的过程中,她发现与人深入交谈不仅能增进友谊,还常常能给双方带来启示。“对我而言,可能与人交流算是很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表达与倾听也是我在努力自我培养的能力。”

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即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朱彤看来,人际正是如此,沟通常有信息差异、可能会产生误解,但人与人之间可以在一次次误解中破除隔阂、相互接近,了解彼此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从中获益。

“在科大我与很多良师益友相识相知,这些交流在个人成长上给我滋养,也常常在学术上为我带来进益。”朱彤喜欢和各种专业的同学交流,不同学科的思维常常能让她新的视角。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彭浩然是好友,有次两个人吃饭,为了解释问题用完了桌上所有的筷子。

朱彤说,因为学科不同,有时候自己困惑的问题在别人学习的领域其实并不算难题,于是很多问题都在这样跨学科的沟通中,找到了可行的解决方式。平时遇到难题时,朱彤会想:如果是某某遇到这个问题,他会怎么思考呢?

“家庭是我最坚实的力量来源”

“善良、勤俭、勇毅、真诚、力所能及回报社会”,是朱彤从家庭中学到的坚定价值观,她笑称:“在我三岁还不知道’社会’是什么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我的梦想是‘长大后要为社会做贡献’”。

朱彤的父母鼓励她按期献血,每次献血朱彤都会获得一张献血卡,她都会送给家人,几年下来“我的家人们一人一张献血卡,他们很开心、为我骄傲,我也很开心,因为持献血卡可以优先用血,就像是也保护了他们。”2021年,朱彤还填写了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中华骨髓库”)的报名表,她说,“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后可以看出她有一点担心,但是她说,如果只有你能做到的话,那会是一件超幸运的事情。”

朱彤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消息、视频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联络。朱爸爸时常会在家庭群里分享人生经验,“关键是他还总能神奇地击中我当下的痛点,我和妈妈就会给他回个‘有八下子’夸夸他”,朱彤给我们分享她爸爸“有两下子”的论述。“妈妈的思维比我还要开放,她能很好地兼容共情我的所有感受。” 因为能感受到被看见和重视,于是她乐于表达和分享,把父母当作最可靠的伙伴。

图片

图片

朱彤说,从家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大概都揉合进了她的性格当中,“如果有人发现并且想夸夸我性格里的积极之处,那么我得引用且致谢一下我的家人们。”

图片

四年,朱彤在中国科大遇见了很多在不一样的方向做着不同的事情的老师、同学,在这里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学校像母亲一样给我们’兜底’,提供很坚定的支持。出门在外,也感觉似乎在哪都有校友,在哪都不怕。”未来,她将在感兴趣的领域自由探索、对世界做更深入的思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来日可期!”

拨开选择困境中的迷雾,重新认识自我内心的“微观世界”。朱彤将继续拓展社交友谊网的深度,寻找跨学科思维碰撞中的科学共鸣。从数据采集到技术难关,科研的每一步都有人贡献才能,从五洲四海到同窗契友世界的每一处都有人孜孜不怠。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也能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满腔热忱 学有所成。

图片

郭沫若奖学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学金。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院利用任科大校长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长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学校每年使用这笔稿费的银行利息用以颁奖。

关闭